春末夏初,麥浪涌動。一片蔥蘢的大地上,靜靜佇立著綠樹合抱的村莊。在渠首淅川,這看似平常的鄉村風光,正蘊藏著破繭蝶變的發展力量。
4月25日,大象新聞記者走進淅川縣九重鎮鄒莊移民新村,眼前頓時一亮:一排排錯落有致、古樸典雅的小院外,一撥撥游客在燕歸來、涌泉相報、芝麻開花等紅色旅游節點前駐足評賞……
去年5月13日下午,要繼續做好移民安置后續幫扶工作,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讓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興旺、芝麻開花節節高。一年來,淅川縣把“小鄒莊”整合成“大鄒莊”,以移民新村帶動普通村莊,探索出了鄉村振興的新路子。
“三個三天”重現渠首速度
鄒莊村緊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,2011年6月25日,全村700多人從16公里外的油坊崗村搬遷至此。因鄒姓人居多,新村改名為鄒莊。
10年間,鄒莊移民早已落地生根,在新家園過上了幸福新生活。為落實總書記的囑托,讓鄒莊的發展更上一層樓,淅川開始了新謀劃:鄒莊人口不多、土地稀缺、產業薄弱,能不能和周圍的非移民村抱團發展、邁上共同富裕之路?
經過充分調研論證后,“大鄒莊”建設拉開大幕。淅川縣委書記周大鵬介紹:“我們以鄒莊為核心,整合鄰近的下孔、孔北、水寨3個行政村,邀請長江規劃設計院進行聯合規劃,對4個村子的產業發展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實行一體化布局、一體化發展,以‘大鄒莊’建設引領淅川鄉村振興大破局。”
九重鎮黨委書記周保全介紹:“‘小鄒莊’整合成‘大鄒莊’后,耕地面積達13000多畝,人口達8400多人,發展空間得到飛躍式提升。為凝聚力量,成立了‘大鄒莊’聯合黨總支,下轄4個村黨支部和兩個產業支部,邀請鄉賢王艾東擔任聯合黨總支書記,由鄒莊駐村第一書記崔麗平擔任副書記。”
崔麗平告訴大象新聞記者:“大鄒莊聯合黨總支成立后,黨員干部和群眾團結一心、干勁十足,用‘三個三天’的故事,再現了10年前移民大搬遷時期的渠首速度。第一個‘三天’故事,是用三天時間流轉土地2267畝,為產業發展鋪平了道路;第二個‘三天’故事,是用三天時間拆除132戶人家在院內私自搭建的棚子,迅速提升了村容村貌;第三個‘三天’故事,是用三天時間募集農業合作社股金263萬元,為群眾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礎。”
“三線產業”托起幸福生活
移民搬遷“穩得住”,關鍵是要“能致富”。
大象新聞記者在鄒莊村外看到,綠油油的麥田旁,矗立著一排藍色鋼構溫室大棚。鄒莊村黨支部書記鄒玉新介紹:“我們利用流轉的土地,引進龍頭企業,目前已建成溫室大棚28個。大棚內可錯峰移栽草莓,預計到今年國慶節,草莓上市銷售后,畝均利潤1萬元。移民群眾既是股東,又是種植工人,還可以得到地租收入,收入有了切實保證。”
“好日子還在后頭呢!”崔麗平介紹,“除了溫室大棚,我們還發展了藤編加工、水果冷藏、智慧農業、生態采摘、紅色旅游等項目,同時成立了掘井人農業合作社、大鄒莊旅游公司、大鄒莊勞務公司等集體經濟組織。在大鄒莊,無論是移民群眾,還是當地百姓;無論是青壯勞力,還是老人婦女,都能在家門口找到活干,享受越來越多的產業發展紅利。”
淅川縣移民局局長劉建農介紹:“淅川縣圍繞短、中、長三線產業,先后整合移民后扶資金2.47億元,實施了120個移民產業發展項目。短線產業,包括香菇大棚、蔬菜大棚等,當年投資,當年見效;中線產業,主要指林果業,包括水肥一體化、深加工車間、冷鮮庫等項目;長線產業,主要指旅游業。目前,庫區已有近5萬名移民群眾受益于三線產業發展,吃上了‘生態飯’。去年,全縣移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.3萬元,同比增長了8.4%。”
“三面紅旗”激發振興活力
蝶變換新顏的大鄒莊、生活節節高的移民新村,為渠首鄉村振興事業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。
今年2月21日,淅川縣啟動“三面紅旗”爭創活動,吹響鄉村振興“集結號”。周大鵬告訴大象新聞記者:“三面紅旗,分別是產業發展紅旗、文明宜居紅旗和社會治理紅旗。每爭創一面紅旗,給村集體撥付100萬元發展經費和10萬元工作經費。同時,各鄉鎮每年配套不低于1000萬元的資金,127個縣直單位結對幫扶。爭創‘三面紅旗’,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新抓手和新引擎。”
當前,渠首人正踴躍投身于“三面紅旗”爭創大潮。淅川縣縣長王興勇說:“大鄒莊是‘頭雁’,移民村作示范。有了這些引領,全縣469個村莊(社區)已組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“雁陣”。雁陣齊飛,渠首美景正入畫而來!”